【文学院好故事(之六)】邵君秋:三尺天地守初心,纵作红烛又何妨

时间:2019-10-28编辑:刘园园  预审:李旺生审核:夏晓璐来源:文学院 点击:

三尺天地守初心,纵作红烛又何妨

——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邵君秋老师

初生牛犊不怕虎

小学三年级的一天放学后,彼时几岁的邵君秋在自家院子里扫干净一块空地作黑板,然后借助半根粉笔完整复述出了上午听讲的一堂语文课内容。从那时起,她似乎就与“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大学毕业后,邵老师进入高校工作,一年后离职读研,2005年毕业时又义无反顾地回归教师岗位。那时,她认定了自己的终身职业。起初,站在讲台上,邵老师面对的大多是比自己还大的学生,甚至曾被个别学生当面调侃能否服众。邵老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在学识上以理服人,在人品上以身作则,很快站稳了讲台,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并于2008年获得中文系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另外,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她与学生积极沟通,真诚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调解矛盾,坚决拒绝学生为表感谢送来的礼物,从而成功克服年龄差异,获得了同学们的真心认可。

俯首甘为孺子牛

随着学院于2007年转型为普通本科院校,面对年轻的学生们,邵老师更感到教书育人的责任之重。她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先后担任过《西方文论》《简明西方美学史》《文学概论》《中外文学名著欣赏》《大学语文》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且充分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学考核多次被评定为优秀。可谓甘做教学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儿拧。

邵老师立足讲台,将工作热情悉数投入到教学中去,从教多年从不曾懈怠。她日常花费大量精力备课,每次上课前都认真准备,及时更换教学案例,不厌其烦修改PPT。这种自施的教学压力一度让邵老师患上了神经性头疼和胃肠功能失调,在住院治疗期间,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她未请病假,而是瞒着医护抓紧回校坚持上课,下课后再赶回医院继续治疗。教学工作之外,邵老师还积极过多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与教学项目建设,指导学生获得第二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三等奖。

“老”骥伏枥迎挑战

2012年,为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邵老师选择转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任教。面对教学上的新挑战,邵老师没有消沉,更没有敷衍,而是化压力为动力,在奔四的年龄积极去适应新专业的研究与教学。邵老师抱着学习、研究的态度,除了认真研读相关著作与文章,更多的是深入实地,抓住一切机会接触新媒体。在她的手机相册中,除了女儿的照片,就是搜集来的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材料,手机备忘录中则记录了各种随手记下的观点与感悟。这一延续至今的习惯保证了邵老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观点和案例的与时俱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多年来,邵老师自费购入数十本新专业的相关书籍,并于2015年申请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访问学者,寻求进一步的学习与交流。在访学期间,为保证新媒体系的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她仍接受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此,她每周须从南京赶回学校上课,如是奔波一年。

 

邵老师在学校十四年的工作付出,收获了学生对于专业和学校的热爱,收获了为学生指点迷津后的感谢,收获了历届学生延续不断的牵挂和问候。邵老师的辛勤付出不仅被学生所感知,也得到了同事的肯定,2019年她被推选为1929cc威尼斯师德先进个人。

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也有人主张老师无须非得牺牲自己成全教育。而邵君秋老师却仍甘愿做一根红烛,在三尺天地中燃烧自己,无怨无悔。


邵君秋,女,1979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主要担任《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软文写作》《媒体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曾参与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并参与过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