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物】李可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时间:2022-10-08编辑:科研处  预审:王子迎审核:夏晓璐来源:科研处 点击:

本网讯 李可胜,博士,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在《当代语言学》《外国语》《语言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3篇。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合作出版学术著作5部。

习近平总书记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中指出:“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且要求高校教师做到“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李可胜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潜心治学、专心教学、不断开拓创新的好教师。

初心已定,必将砥砺前行

做学术研究,往往需要漫长的积累。需要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让自己的学术积淀变得更厚更扎实,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聊起自己的科研学术经验,李可胜教授把自己过去二十多年大致分为两部分,前十年更多地是做学术积累,最近十多年才是研究和产出阶段。

二十多年前,和许多年轻的教师一样,刚刚走上学术探索道路的他,对自己的学术发展前景也常常感到茫然,从翻译到语言学再到语言学和逻辑学的交叉,一直处于探索之中。2010年前,李可胜教授只是在2009年才发表了一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其他都是一些三类期刊论文,项目也只有一项教育厅青年科研项目。但是在这一阶段中,他逐渐有了清晰的研究方向,将自己的研究兴趣锁定在当时刚刚在国内兴起的形式语义学上。作为语言学和逻辑学交叉学科,形式语义学从形式逻辑的角度,采用模型论的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学发端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到本世纪初已经发展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不同,形式语义学需要有很强系统的数理逻辑知识,而这一点对于文科背景的李可胜教授是一种挑战。面对挑战,他的选择是迎难而上。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学业,并顺利获得了现代逻辑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此后,他又一边工作,一边完成了在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顺利出站。

水到渠成,有志者事竟成

有了学术的积累,出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自2010年之后,李可胜教授获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以“优秀”结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二等资助一次。此外,他还多次受邀担任国家社科结项的专家评委,由于评审态度认真,工作细致,还曾作为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通报表扬。此外,他先后出版学术译著和专著5部,还在各类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发表在语言类的国内顶级学术刊物上,如《当代语言学》《外国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以及《现代外语》等期刊。他还受邀为《中国哲学年鉴》和国际学术刊物《亚洲研究》的“中国逻辑研究专刊”撰写“中国自然语言逻辑的发展与思考”和“中国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综述:从1949年到2019年”等概述性文章。

三尺讲台,践行知行合一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李可胜教授没有因为自己的学术追求而影响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时间里,除了中途有两年脱产读博之外,他一直没有脱离教学岗位,努力践行着一个党员教师的责任。即便是在走上教学管理岗位后,也仍然如此。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型高校的教师,站好三尺讲台一直是他引以为傲的事。二十多年中,他从来没有因为学术科研活动而影响教学工作,反而通过把语言学前沿的东西引入到翻译教学中,使得他的翻译教学不局限于现有教科书。在翻译教学的课堂上,通过一个个信手拈来的典型例句,英汉语言的结构性差异以及语言表层结构所隐含的思维差异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一步步探索英汉双语转换之路。将语言学的高价内容引入翻译教学,在提升翻译课程的高价性和挑战性同时,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趣和丰富,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躬行垂范,履行岗位职责

走上教学管理岗位后,李可胜教授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在探寻自己的学术兴趣同时,还要提高外国语学院的学术科研水平。众所周知,由于外语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外语教师做科研一直是一个短板。一方面外语教师本身受到的学术训练不足,另一方面外语教师的基数又特别大,仅有的一些学术资源竞争非常激烈。针对这一情况,李可胜教授和其他科研做得比较突出的教师一起,将交叉学科作为科研的突破方向,组成科研团队,积极帮助年轻教师寻找科研方向,修改论文和科研项目申报书,拓展学术资源。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先后获得三类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二类以上就有9项,远远领先于省属同类院校的外语学院。在科研方面,交叉学科和横向项目成为外国语学院的特色,我们获得的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都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并且作为外语学院,还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李可胜教授从两个角度解读荀子的这句名言。一是目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文科的学术研究需要创新,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但这一切要以扎实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二是个人的学术研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汇集在一起,就能形成推动科研进步的洪流。因此即便是一个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也不应该因自己的“渺小”而偏离严谨治学的轨道。(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