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王晶晶,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国外访学项目、横向项目等项目。
扎根合师,潜心科研
学者以慎笃行,师者以身作则。王晶晶说,做科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过程中端正态度、持续学习十分重要。2009年,王晶晶从安徽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毕业后,来到合师院生命科学学院担任专职教师,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研究的向往。201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了安徽大学开启了博士阶段的学习,虽然仍需兼顾学校的教学工作、仍需照看家中年幼的孩子,但是她仍异常坚定地在科研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她化被动为主动,静下心来看文献、学知识、做研究,她深知科研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咬牙坚持。
学习改变了王晶晶的人生轨迹,帮助她实现了学术的追求。王晶晶老师深耕科研沃土,2022年度已发表或录用待发表的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项、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国外访学项目1项等。她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产业化,与相关企业合作主持横向项目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等。同时,她积极参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国际、国内相关会议,将相关研究成果融入教学,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
科研反哺,甘为人梯
科学是一项承前启后、不断超越的伟业,是甘当人梯的前辈和不断超越的后辈教学相长的过程。正是因为王晶晶认识到了好奇心对科研的重要性,在教学和科研以外,王晶晶同样用心关爱、指导学生。王老师常说,教师只有用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上进心,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能成为“良师”。课余时间,王晶晶时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不愿做生搬硬套科研的“工具人”,而是教会学生科研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13年来,王晶晶老师累计担任60多名学生的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完成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1名,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名,联合指导学生获得安徽省食品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
教研互动,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教研互助,做科研的目的是回归课堂。王晶晶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分运用于课堂。当介绍到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应用的时候,她会将自己在漆酶性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糅合进去;在讲分子生物学中基因工程技术时,她会将自己一直在PCR扩增、基因克隆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应对措施给学生们详细分析。她说:“高校教师只有开展科研,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科研实践实例作为课堂案例,教学才会有生命力,课堂内容才会实在,才能更好指导和帮助学生即使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通过科研,王晶晶老师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激发了课堂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学同样反哺科研,在教学过程中,王晶晶老师借助学生的视角看到不同的科研课题与方向,从而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教十多年来,王晶晶老师获得了第五届安徽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理科)二等奖;第十二届“江博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第十五届“江博杯”教师技能大赛暨课程思政示范课大赛一等奖(高级职称组)等多项荣誉。她主持安徽省大规模精品课程1项,安徽省普通高校教学示范课1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
从教十三年来,王晶晶老师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走得踏实,走得用心。她始终践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用心去完成本职工作,讲好一堂课,带好一实验,指导一项目,将认真做好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作为通往教书育人崇高目标的坚实阶梯,奋力攀登,师生共进。(科研处)